浅谈商业银行资产重组后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型

点击数:597 | 发布时间:2025-07-19 | 来源:www.36001.cn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顺利推行,使银行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机制、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伴随国内金融业的全方位开放,迫切需要提升银行的营运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因此,怎么样着眼于银行资产重组、股改上市后所面临的新机会和新挑战,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信贷资源枯竭行经营管理模式和增长方法的调整和策略转型就看上去十分要紧。

    1、资产重组后银行经营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不好的资产剥离后,为银行业务进步创造了健康进步的必要条件,但伴随股份制改造和打造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等的不断深化,信贷资源枯竭行在信贷资产管理、资产结构、顾客结构、收益结构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愈加突出地显现出来。

    1、银行自己进步的需要对信贷资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需要

    资产重组后,银行信贷资产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效益明显提高,进步基础得到改变。但不可以忽略的问题是因为很多不好的信贷资产剥离,在现在的信贷管理工作中,一方面,现有信贷资产水平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被明确地反映出来,个别顾客贷款的劣变都可能对整体资产水平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并直接体现为风险与收益的调整。其次,现有些信贷管理水平并不会伴随不好的资产的剥离而自然地得到提升,信贷管理薄弱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科学的经营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2、银行的地区经济环境和有限的市场资源制约着业务的进步空间

    比如:工商银行传统的信贷优势集中在城市大、中型国有工业、商业企业。伴随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很多企业因为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进步已为市场合淘汰,而这部分企业所产生的很多不好的资产已通过两次不好的信贷资产剥离而转到相应的资产管理公司。而银行的资产业务不能不依赖剩下的少数几户公司贷款顾客作为支撑,存量贷款结构十分不合理,优质信贷资源有限。现在,各家商业银行又都将主要的信贷投向集中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上,同业角逐趋于白热化。除此之外,伴随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直接筹资途径拓宽,部分优质顾客以其资源为依托,游离于各家银行之间,与银行展开“利率价格战”,同时,借用于直接筹资途径与银行逐步脱媒,大大减少了对银行筹资的依靠度,对银行贷款的稳定性和收益率都导致了直接冲击。

    3、资产结构单一,有效资产总量偏小,人均水平偏低,存活能力遭到挑战

    一是资产重组后,银行剥离很多的不好的资产,存在着信贷业务萎缩、人均单产过低的不利局面,人均有效信贷资产低,在提升资产水平的同时,也凸显出有效信贷资产不足的紧急问题。二是信贷结构比率不协调。信贷结构比较单一,公司贷款业务占比较高,个人信贷市场进步相对乏力。三是潜在风险贷款释放重压较大。资产重组后银行还存在部分潜在风险贷款,假如这部分潜在风险贷款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将直接致使贷款水平降低,清收转化工作依旧严峻。四是股改完成后,银行打造了全新的绩效管理体系,考核重点由原来的经营收益调整为在提足风险拨备后的账面收益,突出风险调整收益后的资本回报和经济增加值,加大了人均指标尤其是人均存款、人均贷款、人均中间业务收入、人均收益等指标的考核,有效信贷资产规模偏小,将影响银行的可持续进步。

    4、顾客结构过度集中,在一定量上增加了经营风险

    一是受剥离原因的影响,银行法人信贷顾客骤减,贷款的顾客、行业分布过于集中。二是对公存款顾客主要集中在少数系统大户,占银行存款的比率过大,顾客资金的任何变化对银行效益的影响都是非常大,对优质顾客的依存度过高会加强银行的经营风险。

    5、收益结构单一问题非常难在短期加以解决

    银行收入来源结构比较单一,利差收入依旧是银行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贷款利息收入在经营收入中占有决定性地位。在银行的经营收益中,传统的贷款收息仍然占各项经营收入的重头,中间业务与新兴业务占比较低。从资金运作状况看,资金运用的途径比较少,收益相对较低。尤其是不好的资产剥离后,存贷差不断扩大,资金运作形势愈加严峻。

    2、资产重组后经营转型的方案

    推进银行的收益结构调整,转变营运管理方法,追求多样化的收入与收益来源,是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势必需要,也是提升业务进步水平和进步水平,提高核心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只有树立科学的进步观和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立足于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需要,切实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方案,加快推进经营管理模式和增长方法的根本转变,促进在进步中加快结构调整节奏,在经营转型中提高进步水平,加速构建有益于公司价值可持续增长的经营新格局。

    1、大力进步中间业务,不断改变收益结构

    依据银行经营转型的需要,要从提高银行整体竞争优势和可持续进步的高度出发,把进步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拟定中间业务的中长期进步规划,达成从单一性经营向多样化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一是从角逐策略出发,进步中间业务策略要看重的是商品水平及服务水平,进而在顾客群中形成坚实的信誉基础和品牌基础。银行所提供的中间商品最大的差别就是它所提供的服务和为顾客创造的便利,只有合适顾客需要的商品才有存在的必要和进步的可能,而银行也只有拥有了如此的商品才能取得顾客,通过市场推广来使顾客理解新品,并达成金融商品“供给创造需要”的渠道。二是努力推进商品革新。通过业务革新,提升中间业务商品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渗透力,提高中间业务的价值含量和盈利水平,并形成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联动效应,逐步打破收息占经营收入绝对份额的局面,多途径优化收入结构,达成中间业务地跨越式进步。三是打造完善考核体系和分配机制。完善科学的中间业务考核管理方法,要根据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可兑现、可预期的原则,充分发挥勉励机制的导向用途,加强绩效挂钩力度,真的体现“哪个创造效益,哪个受益”,切实调动全行职员拓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四是打造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是金融业务进步的必要首要条件,也是金融业健康进步的基础平台,更是提升服务竞争优势的要紧原因。因此,为促进中间业务的飞速发展,除去加快品种、服务革新以外,更应强化风险管理工作,依据商品特质,拟定严密科学、操作性较强的风险管理规章规范。

    2、努力改变资产水平与贷款结构

    应通过加大各类风险限额、资产负债比率指标管理及内部利率调控、商品定价政策等方法,合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配比,减少资产组合的整体加权风险,促进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运作。

    一是优化信贷品种和期限结构。健全分品种的信贷计划实行状况监控,对流动资金类贷款中贸易筹资、票据贴现等要单独管理监控,加快新市场范围和成长型信贷品种的开发和培育,努力扩大优质企业的短期筹资比重,重视提升中长期贷款的流动性,维持中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结构的合理匹配。积极应付银行流动性过剩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资产边际收益递减的挑战,调整优化信贷和非信贷资产组合,稳步推进长期资产证券化,分散风险,减少资本消耗,在风险可承受及流动有保障首要条件下达成资产收益的最大化。积极促进在进步中加快结构调整节奏,在经营转型中提高进步水平,加速构建有益于公司价值可持续增长的经营新格局。二是改变信贷行业结构。在贷款的投向上要与国家产业政策相衔接,增强行业信贷政策在信贷结构调整中的导向用途和约束力。在行业信贷投向上,逐步退出效益不佳的传统行业,重点拓展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和个人类业务,推进短期筹资票据化、探索长期筹资证券化,积极做好短期筹资债券承销业务,合理摆布信贷期限结构,持久维持信贷竞争优势。同时要积极探索合适中小微型企业信贷业务的管理模式和封控机制,增强角逐和开发优质中小微型企业市场的能力。总之,应把风险辨别能力的大小作为信贷投放非常重要的约束条件,不只在信贷投放“量”上做文章,还应在信贷投放的“质”上努力。三是在维持信贷资产合理适度增长的同时,提升非信贷盈利资产的比重,努力达成非信贷盈利资产营运的多样化和效益的最大化。要把流动性过剩的重压转化为资金业务转型和多样化进步的机会,在维持合理流动性需要的首要条件下,大力压缩非盈利和低盈利资金占用,提升资金营运效益和效率,不断拓宽投资途径,有选择地增加短期筹资券、公司债、资产支持债券等信用类债券的投资。

    3、在保证各项存款稳步增长、壮大资金实力的首要条件下,重视对负债结构的调整

    扩大活期存款在整体负债结构中的所在份额,提升低本钱资金的比率,合理调度资金,降低内部无效低效资金的占用,分品种拟定存款本钱控制线,严格控制高本钱负债增长,提升低本钱负债比重,进步主动负债业务,最大限度减少经营本钱,努力将更多的负债业务转化为能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其他金融工具。积极推进商品组合、营销推广渠道整理和顾客结构调整。通过对现有公司和机构业务类型和商品进行全方位梳理和综合评估,革新进步各类投资理财等负债替代型商品,拟定业务进步规划,以商品革新为平台,提升同业合作深度,提供个性化、高技术含量的增值型综合金融服务,全力角逐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和系统顾客。

    4、细分顾客市场,进一步优化顾客结构

    面对资产重组后,银行顾客资源和顾客结构的变化,需要进行科学的定位,切实做好顾客的维护和管理,充分借助银行在资金、机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采取多层次、全方位、现代化、精细化的营销推广手法,推进各类业务联动进步。一是加大对顾客市场的细分。依据需要同质的特征,将顾客划分为若干个消费群体,针对顾客的不同需要,向选定的目的顾客群体提供独特的金融商品、服务和营销组合,使顾客需要得到更为有效的满足,在保持客户粘性的同时,不断延伸和连锁占有新的市场。要逐步健全和改变抓大行业、大企业的进步策略,要以大企业为中心辐射出去,形成互联网,要重点进步业务资源丰富、综合贡献度大、交叉销售业务广泛的优质顾客。把业务延伸到投资、消费范围,从而壮大资金规模,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形成独特的角逐优势。二是积极拓展对顾客的增值服务。高附加值的投资理财服务商品具备收益高、本钱相对较低与角逐对手短期很难仿效的优点,同时还能提升顾客对银行的依靠感和忠诚度。就现在银行的而言,对公司顾客应重点拓展代客投资理财、财务顾问、项目筹资、企业年金、中小微型企业套餐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商品,积极帮助公司顾客拟定理财计划,充当顾客的理财规划师。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